2018年,刚从大学毕业的我来到中铁四局八分公司运输工程段参加工作,自此,我的成长和这家有着悠久红色历史的央企开始息息相关,也和淮南这座城市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初出茅庐的我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可能是因为偏爱文科又喜欢历史的缘故,在这里,除了想了解单位的发展历史之外,还总是想看一看这个地方那些充满老味道的地方。在那里,我相信能看到最原始最纯粹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东西,那些是最能直观、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城市历史的。
幸运的我在这里让我遇着一位既是单位的“老前辈”也算得上是一位“老淮南”的同事,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穿着淡青色的工作服,破旧但却干净的工作鞋,一副干练的老工人模样,见同事们都亲切的喊他“薄工”我也跟着就喊他薄工。若按工龄来算,我只能算是一个小毛孩,当面对这样一位前辈,在和他对话时,就像是翻开了一本详细记载着单位和城市发展的历史书,他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纵使时隔许多年,他依然记忆犹新。更让我开心的是,提到这些时,他十分愿意分享给我,当我主动问他时,他更开心的不得了,讲起来的时候总是那么的意犹未尽,孜孜不倦。后来也正是通过他的讲述,我吃到了淮南当地最好喝的牛肉汤,让我在探索当地特色美食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有一次我在八分公司的大院里,见到一台以前只在电视里见到过的蒸汽火车,第一次如此直观的看到这样的庞然大物,给我心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回来之后我问起薄工,为何这样的一台车停在这样的地方呢?他乐此不疲的说到这台车的历史,从车上的部件说到他曾经经历的那些旧时光,诉说着蒸汽机车和他的在一起的“光辉岁月”,就连细微的车号命名的历史也讲解到了,此时此刻的他,在我的眼里,是位熟知历史的前辈。我还和他开玩笑说,你可以兼职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薄工还意味深长的和我说:现如今,随着国家的高速发展,“蒸汽时代”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已经转入了内燃和电力机车时代,这是一个小小的缩影,改变的背后是施工过程中的便捷、高效、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这个国家铁路工业的进步,他和一大批老师傅们见证了这个变迁,在那个时候,他们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不被淘汰,在做内燃机车检修的时候,一切都要从零学起,当时段里委派几名检修骨干去芜湖机务段学习,但因名额有限,他没有去成,薄工也没有因此放弃,而是拿起仅有的几本教学用书,翻过来翻过去的看,说着还给我拿出来他当年看过的书,我接过来看了一下,那是一本现在翻页都要小心翼翼,可能一不留神就撕烂了了的书,泛黄的书页上用各种颜色的笔做的笔记和记号现在看来还很清晰,他说,要把理论基础打牢,才能把实践做好,遇到不懂的东西不能不懂装懂,一定要弄明白,除此之外,还要有满腔的热爱才行。讲到这里,我想,他或许就是这样的人吧,薄工凭借着满腔的热爱,在检修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余年,三十多年以来,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用双脚丈量过中国的大半个版图,在无数个风吹雨晒和艳阳高照的日子挥洒汗水,看着眼前的他,看他的脸上,看他说话的语气里,完全看不出半点抵触和厌恶,似乎我也能想象的到他三十年前的样子,三十年多年前的他应该是脚踏实地、踏实肯干的,俊秀的脸庞上写满了骄傲,一定也是一个对工作充满干劲,对企业发展充满信心,对国家的未来满怀期望和信心的朝气蓬勃的青年。
不管走在城市的角落里还是走在历史展厅里,有时看到那些来自旧时光的物件时不禁会入神,相比较起那些整整齐齐码放在档案馆里的档案,这些似乎也是一份无比珍贵的档案。为此我时常会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历史和档案是否存在一种关系呢?如果有的话,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现如今心中也已经有了个答案,档案它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时间反复的洗涤,记忆开始模糊乃至淡忘,只有文字材料才能被保存下来,打开那些档案库房里一排排方方正正的盒子,尘封已久的记忆便迎面扑来,不由得让人感慨,或许这便是档案存在的意义--不由时间变化,不由人物改变,它一直都在记录着历史的波澜壮阔,这并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一个参考答案,那是历史的传承,想来,那些没有被放进盒子里的东西,比如说那一台蒸汽机车,也应该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