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我看到了《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从起初漫不经心得翻看到津津有味得阅读,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死亡,认识了生活,我被莫里老人对死亡的幽默解读和坦然面对的心态深深得感动着、震撼着。
这本书讲述的是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是作者米奇的恩师,在1994年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已时日无多。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每周二都上门与教授相伴,陪他聊天,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分,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衰老与死亡,如何面对家庭,感情及婚姻。整个陪伴过程持续了十四个星期,米奇在教授去世后把这十四堂课的笔记缀珠成链,传递了作者对于人生更深入、更透彻的思考。
读了这本书,就是接受了一次爱的洗礼。莫里教授的醒世箴言影响着喜欢这本书的人,当然也影响着我。莫里教授与米奇的谈话中提到最多的便是“爱”。爱的确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了,我们要爱自己,因为学会爱自己才会懂得如何去爱别人;爱家人,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得修行多少年才能让我们在这个陌生的星球上成为心血相连的亲人啊;爱朋友,“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在这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朋友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能遇到一个知己,那更是莫大的福气;爱大自然,她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让我们得以世代延续;爱我们身边的一切吧,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用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会先到”。最近发生的东航空难、长沙自建房坍塌事故,都让人感到心痛而又无力。所以,我们对待生活,不要消极怠慢,要活在当下,珍惜当下。就像莫里教授的最后一天,他只想和朋友亲人待在一起散散步、吃吃饭、跳跳舞、美美睡一觉。这是多么平凡的一天,也许这就是幸福的本质。意识到这一点,或许能让我们更明白“知足者常乐”这个道理。
在这本书中,主人公莫里说:有意义地生活是“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 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与他人目标和意义的创造”。作为一名公益协会的志愿者,我和一群有着共同志向的伙伴们,利用业余时间无偿的奉献,关爱留守儿童,帮助困难家庭,关心失独老人等等,对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一句“谢谢”、一个笑脸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正如莫里教授对生活的感悟一样:活着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某种宏伟的事业中,还体现在平淡的生活中,默默的爱与付出中。
我们中国人似乎都很避讳“死亡”这个话题,死亡的认知是灰暗的,《相约星期二》给我们每个人提供的一堂宝贵的死亡教育课程。莫里老人说:“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他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作为教案,展现着一个人在衰老和步近死亡的过程中的乐观,幽默、痛苦、挣扎以及坦然。老人的境界让死亡充满了韵味,朴实的话语教会我们如何正确看待生命、看待死亡、看待生活。这不由的让我想起器官捐献者,他们,燃烧了自己,让濒临死亡的生命浴火重生,用另一种方式继续“活着”,同时也给别人带来了生的希望,带来了温暖与光明。自古以来,留个全尸、入土为安,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是与渺渺世尘作别前最后的执念。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做出器官捐献的决定,不仅需要博大的爱心,更需要有面对在世的亲人和超越世俗、亲情的极大勇气。他们诠释了莫里老人的死亡理念,死亡无非是一扇门,逝去的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大爱在人世间永存。
阅读这样的书,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生活的步调,给好久没有联络的朋友发个信息;把搁置好久没有看完的书再翻开看看;放下手头的工作,陪父母到公园去转转;坐在摇椅上读一读年少时的日记,回味自己初心和梦想……合上书,思考一下,生活还要继续,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给予我生命和无私的爱;感恩朋友,真诚的陪伴和支持;感恩挫折,让我学会了坚强;感恩上天,让我又一次睁开了双眼,迎接明媚的阳光·····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不是简单的忍耐与承受,而是以一种宽宏的心态,积极勇敢地面对人生,以一颗平常心,高高兴兴的过好每一天。
这是一本最珍贵的人生教科书,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所谓的心灵鸡汤,在老师和学生的轻松对话中,让读者去领悟一个个朴实无华的生活哲理,我还想静静地阅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