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入伏第7天,内蒙古赤峰市气象台连续三天发出红色高温预警。摄氏40度的高温,考验着集通铁路复线改造工程的建设者们 。
上午7点30分,行车调度下达线路区间封锁令,中铁四局集通项目部近百名施工人员在队长李伟带领下,有条不紊、快速进入K621+871顶进涵作业区域。1981年出生的李伟,2003年毕业于中铁四局襄樊技校,在施工一线爬滚摸打了10多年,从班组长晋升为队长。“袁卫,你带人负责扒道砟。陈向军,你们班组负责插钢枕、安装钢便梁。呼格吉勒图,你们负责松解、紧固螺栓……”。作业现场,李伟有条不紊指挥各班组进入作业岗位。高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特别强,尽管还不到8点,测温计测试出轨道温度已达40度。火辣辣的太阳没遮挡地炙烤着工地上的作业人员,在工地来回走动指挥的李伟,头戴安全帽,手拿对讲机,时而站在轨道上,时而蹲下丈量待插入钢枕的间距,橘黄色的防护服已经湿了一大片,豆大的汗珠从安全帽里,顺着脸颊滴下。“顶进涵施工,是既有线不中断行车的状况下,开挖铁路轨道下路基,然后将预制好的框架箱涵顶进到开挖出来的工作坑。” 李伟一边擦汗,一边向笔者介绍说。“此次施工的k621+871顶进框架涵为连接路基两边交通便道及排洪而设。涵净高3.55米、长12米,混凝土方量达83.6立方米。完工后,农牧民包括小型车辆穿越铁路就不用发愁了,咱们在修铁路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
负责扒砟工序的袁卫,是作业队副队长,也是线路施工的“老把式”。25米长的作业区段,50多根枕木孔的道砟,老袁带领12名员工头也没抬,挥动钢叉,狠劲的扒,20分钟就清理到位。虽然大汗淋漓、浑身衣服湿透贴在身上,但老袁仍穿着长袖、长裤。“整天曝晒在太阳下,哪敢穿短袖?晒得脱皮,可疼呢。”家在安徽宣城、46岁的袁卫,边说边拿起水壶咕咚咕咚大口喝起来,一上午,他就要喝4-5杯水。衣服湿了干、干了湿,下摆泛出白色的盐渍。已经习惯了在高温天作业的袁卫说,他不怕天热,比热天更难熬的是想家。好在开展幸福项目部建设,荒僻的工点也连上了网络,下班回到宿舍,打开视频,同老婆孩子聊上几句,尽管每天翻来复去就那些家常话,但思乡之情也就慢慢压下去了。
兼职群安员、外号“陈婆婆”的陈向军,干起活来可是条硬汉子,他带领一组人负责钢枕的插入和钢便梁的安装。“一二三、一二三……,随着响亮的号子,37根3米长、重700多斤的钢枕,在陈向军等人的使劲拖拽下,从间隔开的的水泥枕中,穿过钢轨。没有片刻耽误,大家迅速蹲下身子,安扣件,紧螺栓,将钢枕和轨道两边的纵向钢便梁连接起来。全凭这临时搭架起来的钢便桥梁在轨道上承重,既有线才能不中断行车,开挖出一个穿透路基的大口子。陈向军是外聘劳务工,因工作认真,干活卖力,技能提高快,被项目部聘为班组长。同陈向军搭档干活的是当地蒙族汉子呼格吉勒图,两个人拿着专门紧螺栓的丁字拐,飞快地扭动着。工地上,没有片刻清闲,也没有片刻清凉,汗水滴落在道砟上,瞬间便看不见了。“我就是巴林右旗本地人。”别看是蒙族人,呼格吉勒图讲的一口流利的汉语。“虽然我只是一名不起眼的筑路工,可这经过家门口的集通铁路,是我自己参与建成的。想着以后会有好多亲戚朋友坐火车路经这儿,路过我曾经干过活的站点,心里就着实高兴,特别有成就感。” 呼格吉勒图朴实地说着,布满了汗珠的脸庞露出了笑容。高温下坚守的筑路工,用质朴的选择,阐释了纯真的职业精神。
上午8点50分,施工进入了酣战,回填道砟声、电动扳手紧螺栓作业声、吊车、挖机作业轰鸣声交织在一起,现场人头攒动,忙而不乱,纷繁有序。安全巡查人员聚精会神地观察每一个作业环境,确保万无一失。9点10分,现场作业进入尾声,各班组负责人清查作业面,回收机具材料,组织施工人员撤离。阳光炙烤下经过2小时高强度体力活,大多数施工人员脸上露出了倦容。经监理和业主工作人员对线路验收后,9点20分驻站联络员报请销点,线路提前10分钟开通。
全长944公里的集通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铁路网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煤炭运输通道,正在紧张施工的复线扩能改造工程按国家I级铁路标准建设,建成后全线提速运行,将成为连接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客货运快速主干通道,对促进内蒙古中东部地区与中国东北、中原地区的经济合作交流具有重大意义。(孙忆林)
稿件录入:集通项目部 责任编辑:高温下的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