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带着3岁半的儿子散步在村庄的小路上,懵懂的年纪让他对着外界不熟悉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他仰望着青绿色的“果子”询问着我“妈妈,你看那个果子是什么”。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着还没熟透的果子告诉他:“这是枇杷,还没熟透的枇杷,等到端午节前就变成金黄色的了,就可以吃啦。”
是的,枇杷快熟了,端午节也快到了。记忆中的端午节好像是个可以放肆成全自己食欲的节日,因为那个时候老家各类果树上挂满着让我垂涎欲滴的水果:金黄的枇杷与杏、可口的李子和杨梅。儿子陪着我愣在原地,骤然“品尝”起小时候的味道。
记忆深处,隔壁邻居家门口有棵枇杷树。每每到了结果的时候,我都迫不及待的等着邻居对我热心的“投喂”。而邻居总是叫我耐心等待,不到熟透的时候万万不允许我去采摘。我总是询问“那它为什么时候还不熟呢?”“等快到端午节的时候,你就可以吃了”。所以那时候的我很期待端午节,期待着那芳香四溢的枇杷和软糯的粽子。从枇杷开花、结果到成熟,我一直默默“守候”那般酸甜的味道。等候的时间长了,耐心也快耗完了,可当我吃上了那几颗枇杷的时候,便又觉得这段时间的守候是值得的。
为了能够在端午节吃上美味的水果,我希望在自家小院种上各式各样的水果树。在我的软磨硬泡之下,妈妈终于开辟了一块地种了几棵枇杷树。等呀等呀,把树等高了,把枇杷等黄了,也终于等到把自己变为从“守候”别人的果树到真正守候自己果树的人。我坚定地守候着自己的果树梦,防着一切觊觎我家果树的事物:天上飞行的小鸟,地上爬行的小虫,还有那群放学归后守候着我家枇杷的小伙伴,我也跟隔壁大爷一样,让他们耐心等待,等待着端午节的到来。
那时候,我曾漫山遍野的觊觎着别人家的果树,跑着闹着玩着吃着,一晃眼童年就这么过去了。大抵是因为童年里的“果实”味让我惦念,所以每当快到端午节的时候,我都想去果园放纵的去满足口欲。但是无论去过多少次果园,品尝过多少种果实,还是抵不过老家那朝思暮想的味道。那次趁着五一假期,带着儿子回了老家,看到门口的那几棵枇杷树还树立在那里。“真好,不知道又会艳羡哪个小孩子呢,我家宝宝会不会跟我一样守候着那几棵果树期待着端午节的到来呢。”我开心地想着。
端午至,枇杷黄。远离家乡的我,逐渐明白,让我找寻不到的味道,大致是过节时能够与家人坐在一起品尝枇杷的香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