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几篇关于教育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当孩子意识到你的教育意图时,教育将失去意义,如果带着一颗悠然的心去感悟、去偶得,只有这样的润物细无声,才是有生命的教育。”个人对这个观点非常赞同。
和一位曾经的室友带着各自的孩子一起出去旅游,旅途中看到她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做法,联想到最近看的文章,颇有些感触。 我的这位朋友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在礼仪方面、在行为方面、在公共场合的公德心方面。这些要求都没错,都很好,我重点想说的是她在教育孩子这些内容时的表达方式。
举个小例子:有天晚上我们去逛当地的步行街,两个孩子闹了点小别扭,她的儿子哭了,继而引起了咳嗽,孩子有气又有痰,没忍住一口吐出来,吐到妈妈的裤子上以及地上。我的这位朋友立刻变脸,在步行街上大声斥责孩子,让孩子掏出纸巾先给她擦干净裤子,再把地面擦干净。她的孩子当时正在气头上,一开始别着劲儿就是不动,后来在她更加严厉的斥责声中,不服气地掏出纸巾胡乱擦了几下。我的朋友就这么站在大街上不断地高声训斥着孩子,并且让孩子给她道歉,引起路人的纷纷侧目。一开始孩子只是哭,不说话,满眼的不服气,到后来突然爆发,哭着跑了,一边跑一边说着反抗妈妈的话。
我和儿子赶紧追上去,追到一条街的拐弯处,孩子停了下来边哭边说:“每次都是这样!每次都是这样!就没有一次出来能玩儿得好!”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很受震动的,孩子的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妈妈对他的教育方式他根本没有接受,只是迫于妈妈的严厉、迫于对妈妈的害怕暂时屈服,其实在他小小的心里已经积累了很多对妈妈的埋怨。
一路上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不少,只要孩子稍稍调皮一点,或者稍微表现出一点不符合大人心里乖孩子的行为,她都会疾声厉色地制止,并且说一堆大道理,如果孩子不听或者表现出不服气,她甚至会直接上巴掌。我亲眼看见她动巴掌时她的孩子用胳膊护着脸,露出的双眼里复杂的神情——有恐惧、有不服甚至有一点点怨恨。
我不是说朋友管教孩子不对,而是对她的方式有些不认同。据她所说,她儿子是自尊心很强、很要面子的孩子,而她的做法恰恰在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在外面、在小伙伴面前很丢面子。我觉得上面的例子发生时,更好的解决方法可能是暂时不说什么,妈妈自己掏出纸巾先把裤子清理干净再把地面清理干净,然后把纸丢进垃圾桶,事后等孩子情绪平静或者回到宾馆再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谈他这么做的错误之处,这样孩子可能更容易接受。而且她在这么做的同时就给孩子示范了什么才是正确的做法,我认为比大声斥责、说一大堆孩子并不理解的道理更有用吧!
我又想起另外一位朋友曾经告诉我,因为儿子考试没有得100分,她就气哭了;因为儿子性格懦弱爱哭,她就狠狠地打他,有一次皮带都抽断了,我当时听了是很震惊的。我也见过几次这个孩子犯错之后,面对暴怒冲着他咆哮的妈妈那惊恐的眼神,那种眼神真的很让人心疼。所以,我始终认为她的孩子性格懦弱爱哭是和如此强势的妈妈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等把朋友的孩子安抚好,往回走的路上我的孩子也咳出了痰,我很庆幸他没有随地乱吐,而是问我该怎么办,我迅速拿出纸巾,让他吐在纸巾里并包好拿在手里,然后走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扔进垃圾桶。我相信我并没有费多大力气却给孩子做出了正确的示范,以后我的孩子遇到这种问题就知道应该怎么做。
我的儿子也很调皮,身上也有种种缺点,可是我庆幸他身上有着更多闪光的优良品德,比如:善良、好客、体贴、诚实。这些都是在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继承下来的,我并没有特别教过他。
玉不琢,不成器。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块璞玉,需要精心雕琢才能成为美玉。家长认为养育孩子就要制定各种行为规范、准则,经过一笔一笔精心雕刻,孩子才能行得正、走得直,有的家长生怕孩子的成长道路出现一点偏差,于是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与其制定的规范相违背时就觉得不得了了,天要塌了,孩子怎么这样了?这是种什么行为?进而在孩子面前大发脾气,甚至失态。
我始终认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如果你脾气暴躁,你就不要指望以后你的孩子能心绪平和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如果你的业余时间都是沉浸在麻将、电视机前,你就很难要求孩子不去沾染那些无益的游戏;如果你脏话不离口,随手乱扔东西、乱闯红灯,你就别想你的孩子会有文明之举。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如同春风化雨,不留痕迹,不要矫枉过正,润物细无声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汪杨)
上一条:不明任务不立,强抓转型方明
下一条:珍惜幸福 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