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我有一个看起来还凑合的诺基亚手机,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还颇有一点沾沾自喜。因为这是芬兰的牌子,而非美国或日本的。芬兰乃我邦交友国,与我友善,国际形象也是温厚和平,用这种手机似乎可以理解为一种爱国行为。不过,考虑到芬兰的邻居又把和平奖以一种奇特的理由颁了出去,我的想法可能要再商榷一下。
虽然有这么个手机,但我却不大喜欢用它。原因是,一开机我就会每隔十分钟望上一眼,有时还要在上面按上一阵。虽说知道我号码的朋友都是认真学习的好孩子,绝不会闲来无事发短信闲扯,但我还是仿佛得了某种强迫症一样不时地想:会不会有短信呢?要消除这种磁力,其实也很简单,按下电源键,一切就都消失了,黑漆漆的屏幕可以隔断所有思绪。
有人说,90后的一大特征,就是不论和多少人在一起,手机都会挂着QQ,人手一机,各玩各的。我也经常看见人群中有人仿佛有某种特异功能:眼睛粘在屏幕上,脚下健步如飞,却不会撞上任何路障。手机,正在成为我们的一种新器官。这固然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可却并不令人觉得喜悦。
那块方寸大小的屏幕后面,究竟有些什么?能把你从鲜活的、存在于身边的现实中拉走,进到一个纯粹由字符构成的世界里?手机上那一个个QQ号码后面又是谁?那十几个字的纯文字信息,难道比身边朋友真切的身影更有吸引力?
每当看见眼睛盯着手机,漫不经心走着的人;或是虽然跟身边的朋友聊着天,手指却还在手机上按来按去的人,我都很想去告诉他:这里才是你所生活着的世界!没看见你朋友眼里因为被忽视而产生的焦躁吗?身边的风景,难道不比竭力模仿却还是无法达到真实的像素点更美丽吗?
说到底,我们还是太浮躁、太怕孤单了,怕自己被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所忘记。每一个屏幕后面,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啊。我们不停地看资讯、玩游戏、发短信,是因为有些话无法对身边的人说,也是因为我们无法静下心来审视自己,好好地对自己问些什么、答些什么。也许,我们只是为了找到一种在人群中的感觉,只是为了逃离这个无聊的现实。城市很大,人口很多,我们却很孤独,我们想要证实自己还活在人群中间,还有能够倾听我们声音的人。那些玩着手机的学生,是因为对功课厌倦;那些玩着手机的成年人,是因为对生活厌倦。手机,仿佛能够引领我们的心灵通向另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但是,那里终究不是现实,逃避是不可能维持终生的。我们要学会自己啃噬自己的孤独,自己抚平自己的厌倦,而不是用手机来转移自己的注意。我们要学会告诉自己:不管怎样,这里才是我真实的人生,是我要认真度过的。真实的世界,永远比屏幕后面的要美丽。
所以,尽管我也经常觉得厌倦、孤单,我还是不想开机。(汪洋)
稿件录入:连镇项目部 责任编辑:汪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