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集通铁路项目部,驻地就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的大板火车站西南200米。每每上工地路过火车站看到候车室房顶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的“大板站”,就不仅纳闷,这个火车站所在地大板镇,人口不足4万,在内蒙也只能算是一个小集镇,根本不起眼;另外,镇管辖内有山有丘有水,也不平板,为何取名“大板”?近日,恰逢深谙蒙族历史的房东康老板来取房租,交谈之中,持续了5个月的疑问才算解开。
说来话长。明末清初,矫勇善战的蒙族部落首领色布腾率众归附后金,也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1628年,为笼络蒙古各部落为巩固清政权卖命,清王朝给蒙古各部落封爵。将西拉沐沦河北岸的牧地分封划定给色布腾的部落(也就是现在的大板地区)。据康老板介绍,“巴林”一词系蒙古语,其意为“军寨”或“哨所”。久之,演变成为蒙古部落名,后来,便成为了地名。当时大权在握的孝庄文皇太后,为巩固边疆,将次女淑慧公主(康熙姑姑)嫁给色布腾。1691年,康熙帝的三女儿荣宪公主嫁给色布腾的孙子乌尔衮。前后两位格格从北京嫁到内蒙东部草原,为了不降低公主到草原后的生活水平,光伺候两位公主、陪嫁而来的各类工匠就有800户之多。在当时住房还以蒙古包为主的蒙古草原,内地而来的800户匠人建屋盖房,形成村落,被当地很少见过房子的蒙族人惊叹为“益后拜上”。汉文译过来是“大房子”的意思。后来,当地人取汉语“大房子”中“大”的发音,取蒙语“益后拜上”中“拜”的发音,叫成了“大板”。也算是蒙汉结合吧。
逐渐逐渐,“大板”这个地名就在草原上叫开了。吸引了多地商贾来大板开店设铺,当时的大板,因为沾了两个已故公主的光,竟然成为蒙东草原最为活跃的贸易集镇。由于人员的流动和老者的逝去,知道上述历史的人越来越少,就连土生土长的大板当地人,也没几个能解释清大板地名的缘由。(集通办)
下一条:守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