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中杨澜还在主持正大综艺的时候,上小学的我就已经是她的铁杆小粉丝了,后来慢慢长大了解到她放弃主持赴美深造,创办卫星成立阳光文化基金会的传奇经历。她是一位优质女性的典范,美丽智慧、优雅知性,拥有成功的事业。她是有着高度敏感嗅觉的国际化主持人,也是善于捕捉时代灵魂的访问者,杰出的跨文化沟通者慈善家。总之她展现给公众的是一个多角度形象,基于对杨澜女士的崇拜之情以及想进一步了解她的期望,这本书发行之初,我就毫不犹豫的购买了。
杨澜的书读起来让人感觉到她心里住着一位少女,无拘无束地看自己喜欢的风景。她在前言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我的丈夫吴征,纪念结婚20年一起看世界的日子。作为读者我以为它会更多的偏向写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但其实真正写家庭生活的篇幅并不多。这也很容易理解,杨澜对工作、对事业的付出,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想必是远超过花在家庭上的。杨澜是极其理性、清醒的,她深知没有人是注定在一起的。她与吴征在认识不到一年时便结婚了,她认为对于成年男女,各自有过一些情感经历之后,对于自己在感情上的需求逐渐确定下来,判断是否遇到所谓的“对”的人,并不需要太多时间。他们真的一起去看世界了,足迹遍布40多个国家,他们在南太平洋的白沙滩上漫步,在圣彼得堡的涅瓦河边喝着咖啡度过白夜,在意大利阿马尔菲海岸的悬崖上眺望地中海,在印度泰姬陵的水池边欣赏白色宫殿的倒影,在马赛马拉大草原的早晨看薄雾中的象群,在阿尔卑斯雪山下听贝多芬的交响乐杨澜是幸运的,吴征给了她生活,陪她一起把梦想实现,把远方的诗意踩在了脚下。
全书共分了五大板块,第一个板块《爱要轻拿轻放》,主要写了杨澜的家庭生活,以及对此的一些感受和感悟;第二个板块《我遇到过无数精彩的生命》,主要记录了杨澜在工作中采 访的人物故事;第三个板块《语言的边界,世界的边界》,则主要是一些干货,在其中你可以学习如何自我介绍,如何托人介绍,在社交中如何正确称呼对方,在采访中可以从哪些方面套近乎,遭遇尴尬时如何自救和解救别人等等;第四个板块《怎么才有自己的调调》,主要是从服装、声音、肢体语言、艺术装饰品等方面,让读者了解如何展示自己,表达自己,提供了方式和技巧;而最后一个部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谈到了女权,幸福力,女性的自我成长,慈善事业,三次申奥,这些与杨澜息息相关,也与我们中国人有关的事情。
书中“一个人的幸福力”这篇提及我们对幸福的三大误区:①忽视自己已经拥有的,重视自己尚未得到的。(我邻居的房子凭什么比我的大?)②以当下的欲望设想未来的需求(我太饿了,要是天天吃红烧肉该多好!)③以表面现象评判别人的幸福(那个人在车祸中变残疾,一辈子算完了)对幸福有误区,那究竟什么是幸福?萧伯纳说:“生活的喜悦就是为了源自真我的目标实现而奋斗的感觉。我想一直保持自己喜欢的样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挺难的,很多浮在世界表面的东西,我们花太多时间去对待而忘记真正我们所需要做的事情。真正的满足感和踏实感是自己内心得到的满足才能给予的,可笑的是人却往往被一些奖状和奖金所束缚住而莫名的不开心。我们更应该摒弃这些浮躁专注心底的声音。
杨澜在《人性的偏见地图》中说道:社会层面的刻板印象,常常被媒体和广告利用,因为重复和加强人们的偏见,会带来更高的收视率!可事实上,法国人就成天谈恋爱?美国人在性关系方面就很开放?黑人就一定擅长篮球和街舞?喜剧演员就成天讲笑话?富二代就张狂?凤凰男就吝啬?刻板印象不在于有过某些“印象”,而在于我们把这样基于少数案例的“印象”刻板化,以为它适用于一大群人。而我们多数人,都存在这样的刻板印象,所以值得反思。我们常常基于片面的信息,或者自我经历的联想,就在心里给别人贴上标签,从而获得某种道德优越感。不幸的是,很多时候人们都是先形成固有形象,然后不断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在生活中、工作中、情感中,我们必须接受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渴求得到他人的谅解和宽容,而能否对别人的弱点有所理解和包容,是成熟与否的表现。
书中记叙了很多杨澜从开始担任主持人后,一直到今天的采访历程与心得体会。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杨澜这些年的足迹几乎遍及全球,无论是富庶的纽约,还是非洲的贫民窟,她是一个“富有”的人,在精神上,在阅历上,在思想上。旅行的最大意义在于结识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体会不同生命或精彩或悲伤的历程。“站在他们身边,我的心中充满了敬畏与感动,一边感慨人生之短暂,一边又欣喜于与他们同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这本书杨澜自己说是送给丈夫结婚20周年的礼物,但我看更像是一部散文性的自传,对于喜欢杨澜,想了解她的人来说,是一本不错的书。而且,杨澜作为时代前沿的灵魂捕捉者,透过她的文字也能了解很多我们视野所不能及的世界的样子。(李菲菲)